陜西寶雞鳳縣導遊詞作文
篇一:抗戰時期的泗五靈鳳縣立中學
抗戰時期的泗五靈鳳縣立中學
泗五靈鳳縣立中學是皖東北革命根據地在五河境內創辦的第一所中學。先後辦學五年,培養瞭大批的革命幹部,一度享有盛譽,被人們稱之為“革命的搖籃”。
一1941年6月,泗五靈鳳縣辦事處改為泗五靈鳳縣政府,住五河西北農村申集。時五河境內已設沱東、沱西、五北等區和天井直屬鄉,但澮南淮北一帶還有國民黨流亡政府寄居黃圩西營一帶。五河縣城和新集等地為日偽據點。這年夏天,泗五靈鳳縣政府根據皖北邊區黨委的指示,為瞭擴大對敵占區青年的影響,培養革命幹部和壯大抗日力量,由縣長徐崇富主持,籌辦瞭泗五靈鳳縣立中學。當時校址在五河縣境沱西區鐘楊集天主堂。參加籌建的還有副參議長李梓雲,參議員熊冰然、王耀東、吳仰之等人。隨即佈置區、鄉政府動員學生。以後學校校址設在澮南皇墩廟。此處在1941年秋,國民黨流亡政府縣長張純熙曾主辦一所兩個班的五河縣立臨時初級中學,泗五靈鳳縣大隊配合十一旅主力部隊於11月開辟澮南時,這所學校就解散瞭。泗五靈鳳縣中就利用這一校址於1942年春節後開學。消息傳出後,根據地和敵占區的知識青年紛紛前來報名考試,第一學期就招收100多名學生,開設兩個班。縣長徐崇富兼任校長,李梓雲負責教務,王耀東負責總務。任課教師有李梓雲、王耀東、吳仰之、劉華光、陸傢驥、李養正等六人。學校校舍、黑板、課桌等所需教學用具,都是利用原有學校或借用群眾的。教學內容仍沿用抗日前的課本。由於皇墩廟距離臨淮關、新集等地日偽據點較近,考慮到師生的安全,經泗五靈鳳縣政府批準,於當年的清明節把學校遷到敵後根據地五河境內天井湖北岸的彌陀寺。校舍是利用原來古廟前後六間大殿和西廊房三間瓦房,後又擴建10餘間草房。教室不夠又先後在朱圩子、黑土地借用一些民房。晴天還經常把學生帶到朱圩子西南角大樹底下上課。學生宿舍多是在彌陀寺附近陳呂莊、樊楊莊、張姚莊借用民房或草庵子,學生身背被包,早出晚歸。學校遷到彌陀寺後,學生逐漸增多。開設有師范班(當時分春師班、秋師班,後稱文教班)、建設班、普通班,還開過行政、財會、婦紡等短訓班。學生最多時達四五百人。1945年9月兼任校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