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茶馬未都讀後感作文
篇一:《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讀後感
讀《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後感
最近系統閱讀瞭馬未都先生撰寫的《雜項》。
馬未都先生出生於北京,編輯出身,搞收藏近30年,目前已然成為大傢。據說,他開始關註並喜歡上收藏的時候,正是文革後不久。大傢都知道,文革中“破四舊”大致是何種情況。交的交、搜的搜、毀的毀,避之不及,誰還稀罕或大膽隱匿那些古舊玩意兒。
改革開放初期,文物市場並未開放,就是說不允許文物交易,即使有,也僅限於地下活動即黑市。現在著名的北京潘傢園,早期就是個鬼市——早晨天不亮各色人等聚集天亮就散瞭。當時很多人對文物認知很少,認知程度很低,很多農民從民間搜羅一些舊物件拿到鬼市上多少換倆錢補貼傢用,當時可以說沒有人認為依靠這些東西發大財。當然地下交易的物件有所謂祖傳的,盜墓出土的也很少。馬未都那個時候開始對文物有瞭一些任知,盡管從今天來看肯定程度有限這一點他自己也承認),但畢竟他走在瞭很多人的前面,這樣,也就有瞭很多所謂的“撿漏”。據他講,當時光緒年間的很不錯的小器件,比如官窯碗,都是買一送一,碗是送的。
今天收藏隊伍已經相當龐大,盛世興收藏,亂世藏金銀嘛。更主要的是人們對文物的認知水平已今非昔比,想撿漏就很不容
易瞭,懂的人多瞭。這其實也是件好事,至少客觀上它有利於文物的保護。
話說回來,收藏熱的興起,文物市場的興旺,也帶來瞭很多問題,比如盜墓成風,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盜墓也不稀奇,不是有一句話嘛:“十墓九空“,有些墓甚至已被盜挖多次。但畢竟盜墓在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是極其令人不恥的,掘人祖墳是被人們詛咒為斷子絕孫的行為,所以凡盜墓都與”賊“相連稱為”盜墓賊“,所以盜墓從來都不是光明正大的。今天為什麼盜墓成風呢?主要就是墓裡有值錢的好東西,很早就有瞭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去盜墓,一夜挖個萬元戶“,再一個,中國古代往往實行厚葬制,不管人生前怎樣,死後一定要厚葬,厚葬的表現之一就是要在墓裡陪葬很多金銀珠寶及貴重物件,這自然成為不良不法之徒覬覦的對象。再一方面,類似鑒寶節目的熱播,從某種意義上也刺激瞭一些人的神經,甚至深化瞭拜金主義思想,助長瞭盜墓的持續進行,雖然國傢加強瞭監管力度,但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依然有大量文物通過某些非正當途徑流出國門。所以說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並存,國傢在此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