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柳樹的作文
篇一:語文作文素材 (12)
唯有垂楊管離別
李元洛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對於人生普遍共有又各自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遠在南北朝時代的江淹,早就慨乎言之瞭,這句話如一記清鐘或警鐘,不絕的餘音一直傳揚到今天。而和離別有關的樹木呢?樹木傢族的成員雖然成千上萬,但春華秋實,各司其職,在中國,分工主管別意與離愁的,大約隻有柳樹,又稱“垂楊”,所以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早已概乎言之:“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楊柳輕颺,但卻擔負起主管別離的重任,據說源自漢代。六朝無名氏所作《三輔黃圖》一書曾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築橋,漢人送客至,折柳送別。”然而,早在遙遠的《詩經》中,楊柳就在《小雅·采薇》篇中枝條搖曳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征戰士久役還鄉,時在雨雪紛飛的冬日,他回想離傢遠戍之時,正是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春天。以前的詩論傢對這兩句詩頗為欣賞,認為在藝術上有相反相成之妙: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但我以為從民俗文化與文化象征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將柳枝與別離綰系一起,卻是漢代以後折柳送別的濫觴,《詩經》向我們泄露的,是這方面最早的消息。
現代人對柳早已沒有如此多情,柳,不過是古典詩詞中的一幀風景,或是現實生活中一種供人觀賞的植物而已。然而,在古代,友人、戀人及至親人之間的話別,除瞭兩情各依依的叮嚀,揮手長勞勞的悵望,許多時候就靠柳枝來傳情達意,特別是在春和景明之時。六朝的無名氏說這種風俗起於漢代,他既然“氏”而“無名”,恐怕派出所裡沒他的戶籍,我們不知到哪裡才可找他證實,不過,在南北朝的詩篇裡,卻已可見一些蛛絲馬跡,不,“柳絲”馬跡。南朝齊梁之交的范雲在《送別詩》中寫道:“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同時代的劉繪《送別詩》也說:“春滿方角籜,弱柳向低風。相思將安寄,悵望南飛鴻。”這,大約是正式寫柳與送別的最早的詩篇吧?及至隋朝末年,在無名氏的一首《送別詩》裡,我們看到的竟然已是折盡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