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行為
篇一:論態度與行為的關系
論態度與行為的關系
專業:11級國際經濟與貿易
一、態度與行為的概念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做一件事需要有一定的態度,有態度才能去完成一件事,態度與行為永遠處於相互影響的狀態下,比如,有人問你:“你喜歡喝可樂嗎?”你一般都會回答:“我想我是喜歡的,因為我總是喜歡喝它。”這個短短的對話就可以提現出行動時態度是態度的根源。那麼,什麼是態度呢?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的傾向。而行為一般是指人類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及具體的生活方式。在這一般情況下,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是態度的外部表現。但是態度和行為在特殊的個體情況下也會發生沖突。然而個體的行為一旦形成也會對態度產生反作用。
二、行為對態度的影響
事實上,不僅態度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而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態度,這在現實生活中以及科學研究中都已經得到瞭證實。人們的行動可以改變先前的認識、感受和意向,特別是當人們覺得自己對該行動負有責任的時候。比如,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實驗,即一個心理學傢引導10個人在黑暗的環境中穿越一個房間,當房間亮起一張燈時,房間的地面是一個養著鱷魚的大水池,心理學傢讓人再去走一遍剛才的路,結果沒人敢走,但當房間的燈全部亮時,發現水池已經做好防護措施,就有人敢走這條路,可見,人的行為是受自己所看到的,所持有的態度所決定的。兩個本來互有偏見的社會群體,一旦有瞭相互間的更多接觸和溝通,原有的偏見就可能會有所改變。承擔新的社會角色,從事於該角色所規定的行為,也將使人們產生新的態度。為此,心理學傢也對此做過調查。
列伯曼(S.Lieberman)曾經對新升為“領班”和新升為“工會代表”的工人進行瞭實驗考察,研究其角色改變後工作態度的變化。顯然,新的角色要求新的行為,不久,這些人也就由於從事新的工作,而形成瞭新的工作態度。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職業角色對人們態度的塑造和影響力。當瞭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