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自己的完美
篇一:完美與不完美范文
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桑
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若是人人皆完美,就不應有愛恨離別,生老苦痛;更不會存在“千裡孤墳”“天涯斷腸人”。正是因為人生生而有缺陷,我們才會尋找人生的意義。即我們這一生,要追逐什麼?有人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變得完美的過程,有人認為把完美奉為人生目標的人永遠達不到完美。
那麼我們對“完美”的態度究竟該如何擺放?是追還是不追? 追逐完美的人往往信仰著“盡善,求知到盡頭”。他們朝著內心的一點,心無旁騖地奔跑,經過十年如一日的跌跌撞撞,最終會開啟真理的大門。正如侯仁之用雙腳丈量中國遺跡,葉篤正用嚴謹為中國氣象學護航。他們始終追逐著心中對知識的完美,他們的最終目標,定收獲最盡頭的真理。
無可厚非這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瞭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總會產生分歧。有人認為追求完美是一種缺陷,人生應當時徐步慢行,享受風景、苦難與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訪中說道:“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瞭0,從那以後,一切都是額外的津貼。上天給瞭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體,卻也改變瞭霍金對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標。“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這苦難,讓一切的額外津貼過得有意義。”在失去再次行動的能力之後,史鐵生表示他已瞭然接收,接納並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種缺陷,我隻能讓我的餘生無悔。
“無悔”,“有意義”。我們為何不能把它們當作信條?誰能給完美下定義嗎?主觀的完
美就能造成客觀的窮極之境嗎?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我們生的時候不必期望死的來臨。正如我們在前進的路上不用想著終點要到達哪裡,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瞭的。你可以追逐它,但是不能把它當作生命的終點。顧城在19歲時寫下:“生命與生活無關。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無悔是人生的意義。
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