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誰動瞭老師
篇一:誰動瞭我的講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再造
誰動瞭我的講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再造 ■尚俊傑
談到角色,很多人都講:幾百年前的醫生來到現在的醫院,發現他基本不會看病,但是幾百年前的老師,來到現在的教室,似乎拿起粉筆仍然可以講課。雖然這個說法不夠客觀,但是似乎也基本符合現狀。不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否可以促使教師角色再造,讓來自古代的教師大吃一驚呢?
信息技術促使教師角色更加多元化、專業化和職業化
在工業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都得到瞭極大提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現瞭更為精細的分工。對於醫生來說,盡管沒有采用流水線,但是醫生在檢查和治療病人的過程中,實際上有一個龐大的支持團隊,包括檢驗師、麻醉師、護士等等,這些人都和醫生進行瞭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從而可以讓醫生取得最好的醫療效果。對於演員亦是如此,舞美、道具、燈光、音響等支持人員也是和演員進行瞭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從而可以讓演員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對於教師則不然,盡管學校也有行政後勤等支持人員,但是在教室中,不管教學儀器發生瞭什麼變化,幾百年來基本上一直是教師在唱獨角戲。 那麼教師為什麼不可以享受醫生或演員的待遇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每一位教師像醫生或演員一樣,都有一個龐大的支持團隊,那麼現在的中乃至高校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力成本。但是有瞭信息技術就不一樣瞭,比如一門MOOC課程可以同時讓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一起學習,這就產生瞭規模效益,就可以為主講教師配備輔導教師、助教、教學設計專傢、課件設計專傢,甚至是專門批作業的教師,這樣就可以像工廠一樣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內容的每一個案例進行精雕細琢,或許真的可以收到比面授更好地效果。
如果真的這樣實施,教師將不再是傳統的單一教師形象,教師群體將會更加多元化,其中可能有主講教師,有輔導教師,有助教,甚至還有“導演教學設計專傢)”、“舞美課件設計專傢)”和“道具教學資源專傢)”等,而其中每一個人因為隻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專業化或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