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大學老師的作文
篇一:描寫老師的作文
從“段子”到我的老師
“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瞭,還戴著大眼鏡。”這個人物描寫曾經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而且,至今還靜靜地躺在中學語文的教科書裡。當然,這??並不是我的老師。這是魯迅先生筆下的壽鏡吾老先生,不知為什麼,當初這段簡單的文字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當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決定效仿魯迅先生的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來寫我的語文老師 。我自認無法與魯迅先生相比,隻因受瞭當今中國“科舉制度”的長期熏陶,我並不擅長寫散文,尤其還是人物散文。所以,當我幾天來苦思冥想卻無甚成果的時候,理所當然的,我想到瞭用這句話來開頭。
我也曾用這句話試著衡量過我的語文老師,可事實上卻是:他們幾乎沒有一點相似。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這八個字我覺得總結的很精辟。這幾乎是大多數平常人的平常之處吧,不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典型發型,略帶上揚的眼角,笑起來兩頰若隱若現的酒窩,似乎向來隻有黃綠格子和深藍襯衫兩件衣服大概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吧。時常出現的抬頭紋、八字眉給他平添瞭幾分可愛,在我印象中,從小到大 ,語文老師大抵隻有兩種形象:一種,是手捧課本滔滔不絕,侃侃而談的青年女教師;另一種,就是面色嚴肅,寡言少語卻治學嚴厲的中年男子。然而,我上大學的第一個老師,第一個語文老師,卻在形象上給我留下如此大的印象,事實上我卻並未十分細致的觀察過他。追根溯源,這似乎和段子有著莫大的聯系。
看段子和講段子幾乎成瞭上語文課的一大慣例,在每堂課之前,他都會找一些適合本節課內容或優秀的視頻播放給我們,而這些視頻就被我們稱為“段子”,這是語文和別有不同的特色。從不同的段子中,我們瞭解到瞭各種各樣的知識:歷史,地理,文化,人物??每當這個時候,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我的語文老師的博覽群書的豐富的知識。這並非是奉承,相反的,是我的真實感覺 。因為也隻有在這個時候,從老師調侃的解說中,我才能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名大學老師的深厚學問功底,平時的老師,就像滄海之一水,米缸之一粟,平凡,而普通。不到課堂,怎知學問深如許!
說來不覺有些慚愧,想起語文老師,首先想起的居然不是講課內容,而是次要的小插曲。不過,有另一種段子,就是穿插在講課內容中的,對文章內容和作者的背景介紹。很多時候,這種段子會扯得很遠,天文地理,國內國外,甚至政治,娛樂。然而,每當講到激昂或隱晦的事情時,他總會很激動,這個時候,他會故作高深,裝作不小心說漏嘴一般的,讓我們瞭解最真實的真相。很多時候,真相是不美的,不為人所知的,不,應該說,真相都是不美的,但他絲毫不回避,不遮掩,客觀地評價歷史的黑點;對於各種娛樂新聞和媒體熱點,他也可以暢快的與我們探討,有時候,他給我們的感覺是一位益友,而不是一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