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南天門導遊詞
篇一:普陀山景點導遊詞
普陀山景點導遊詞
1. 南天門景區:普陀山概況—客運碼頭—短姑道頭—海岸牌坊、
妙莊嚴路—南天門—金沙
普陀山概況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瞭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重鎮沈傢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裡。島呈菱形,南北長 8.6公裡,東西寬3.5公裡。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島一周約33公裡。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44個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瞭。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瞭。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聖誕日,得道日和出傢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並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