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
篇一:《存在與時間》讀後感
得益於老師給瞭我們這樣一個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在繁忙的功課之餘,拜讀瞭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深有感觸。在過去的兩年大學歲月裡,一直忙於參加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結交各個圈子的朋友,去圖書館也隻是為各種考試復習,竟沒有靜坐下來認認真真品一本書。在這些白駒過隙的時光中,我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為瞭什麼而活著?在看到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這本書之後,我對於這方面有瞭新的思考和認識。
代表海德格爾整個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就是這本《存在與時間》,它奠定瞭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譽於世,是因為它在現代西方社會這個被稱為“後工業社會”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瞭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是海德格爾的巨大貢獻。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極大關註,與西方社會數百年的歷史和思想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在西方社會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學哲學革命以來,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揚的旗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須接受理性的審判才能謀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權。
在讀海德格爾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與時間》隻關心一個問題:存在的意義問題。但是海德格爾用“存在”這個詞意指什麼呢?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存在意指什麼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邏輯》43頁原文譯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質。而所謂“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絕對精神。這種理性不僅僅是主觀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質,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質的,所以合乎理性的東西一定會成為現實所接納的東西;當隻有合乎理性的東西才能“稱”為現實的時候,一切現實的存在的東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為現實的條件。而現實中存在的現在,因為已經存在,自然而然的獲得瞭理性的支撐,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維,不是創造性思維,思維由於存在而存在,這讓我想起瞭唯心主義最核心的命題“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