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聲音的作文
篇一:聲音作文
通感的修辭手法
所謂“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瞭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就是指感覺器官的互換。即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這種修辭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請看:
1.“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處將嗅覺移植為聽覺,“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後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不僅揭示瞭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
清《荷塘月色》)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有人認為“通感”就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實不然。“通感”與“比喻”兩種辭格的不同點在於:通感,即感覺的轉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體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傢熟知的事物比大傢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深奧的道理。其修辭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如朱自清寫靜態荷花,連用瞭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靜態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寫出月光灑向滿池荷花荷葉上的露珠,發出晶瑩剔透的閃光;“剛出浴的美人”,給人以想象,如果把開放的荷花姑娘的臉龐,那麼,翩翩翻動的荷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