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良心
篇一:作文:良知
堅守心底那最後一片凈土
——良知
孟子有雲:“人性本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儒傢經典提倡的理念中,所謂“君子”是堅定不移地保持本性的人,而“小人”則是很容易丟失本性的人;教育傢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成為非作惡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麼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個人都要堅守良知;“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贏得尊重,而贏得尊重的關鍵,在於堅守良知!”北大校長陳吉寧說,良知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社會道德的底線。陳吉寧對學生說,堅守良知是你們走上社會的第一個考驗,也是終身的考驗。這足以說明我們堅守良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堅守良知,就是要自信自強,就是要在各種欲望誘惑面前斷然的拒絕。蘇武牧羊19年,吞氈嚙雪、歷盡艱辛,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終成千古佳話。文天祥在元軍伯顏面前不畏誘降、寧死不屈,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就瞭其民族英雄之氣概。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決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面對美國的強權勢力,他始終保持著一個真正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情操。
堅守良知,就是要貧賤不能移,就是要敢在事實面前伸張正義。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
前,他面對的是600萬猶太人的亡靈,他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瞭”。此後,德國歷任總統和總理赫爾佐克、約翰內斯、科爾、謝爾等人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瞭反思、道歉和懺悔。尾山宏:一位70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追問。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瞭跨越國傢和民族的正義力量,這力量啟示著人們,在捍衛正義的道路上,人們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義響在心中的聲音。
堅守良知,就是要威武不能屈,就是要敢於在惡勢力面前巋然不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