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良心有關的作文
篇一:有關“良心”的寫作指導與示例
有關“良心”的寫作指導與示例
有關“良心”的寫作指導與示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宋代大儒程顥說:“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系於人。”
“天理良心”,成為中國人數千年來恪守的做人準則;“喪盡天良”,則成為民間社會譴責窮兇極惡者的首選貶義詞。
社會的良心,是濁世泥流中的一眼清亮山泉,是精神沙漠中的人文綠洲,是昏昏長夜裡唯有的一聲有骨質的吶喊。
閱讀上述材料,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知識點】材料作文
【答案解析】材料有三段構成。
第一則材料引用程顥的有關“良知良能”的名言。“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系於人。”粗看起來,“皆無所由”和“乃出於天”這兩句話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細考究一番,就會發現這裡大有深意。“皆無所由”的意思是說良知良能沒有任何超越的根據:既不依賴於超越的天自然的或神性的天),也不依賴於超越的人經驗的或心理的人)。這是因為在程朱理學中,“天”和“人”都有兩種用法:超越的,或先驗的。程朱反對超越的天,認同先驗的天,認為後者與心為一,“原無內外”
之別;反對超越的人如笛卡兒的心理經驗的自我),認同先驗的人,認為後者就是具有道心的人、本真的人。末一句“不系於人”之人就是經驗的或心理的人,亦即超越的人;而“乃出於天”之天則是先驗的天,這也就是說,出於天即是出於心。良知良能出於良心,乃是絕對地自明的自我給予。第二則從“天理良心”與“喪盡天良”兩方面展示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良心”的態度。第三則用比喻說明瞭良心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由此可見,材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引領考生關註中華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