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職業道德評語
篇一:關於醫生職業道德的自我鑒定范文
醫生職業道德調查報告總結
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一直以來都是受人愛戴和尊敬的一種職業。可是近來北大實習醫生治療致死,偷菜醫生害死一兒童等事件的發生,醫院收費貴,治療效果差等反映,引起人們廣泛關註醫生的職業道德情況。為瞭更好的瞭解現在的醫德狀況,我們經過查閱資料,發放調查問卷,做出如下總結:
醫生的職業道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醫德。總的來說就是以人為本,註重人的精神的需要,註重對人的關心和關懷。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應當具有愛人助人的仁愛精神,關心病人,愛護病人,幫助病人解除或減輕病痛的折磨。對於醫德這個概念,被譽為“藥王”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過精當的論述:“凡大醫治病,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孫思邈的這一論述,被後世奉為懸壺濟世的圭臬。《宋史》載,名醫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對上門求診者,專設病房,供其居住,且親自照料飲食、藥物,待完全治愈,才讓病人離開。有的病人確實無法治好,亦必實言相告,從不敷衍。龐大夫行醫數十年,“活人無數,病傢持金來謝,不盡取也。”象這樣認真負責,對病人關懷備至的醫生確實不少。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學高科技的不斷湧現,醫德遇到瞭一系列的挑戰。傳統的醫德已顯露出明顯的局限性:醫務人員在行醫過程中,除瞭履行應盡的義務、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按照醫德的基本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外,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在情理之中,法律規定以內;可是隨著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逐步滲透進醫療領域,導致一部分醫務人員的醫德觀念悄然發生變化,對個人物質利益追求的現象日趨凸現。單純的醫德對醫務人員的約束力,正在明顯的下降。 一次次的“紅包事件”,一次次的“藥物回扣”,一起起的醫療事故使得近來我國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已經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更誇張的在美國,醫療事故平均每年竟治死近10萬人。這是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周刊公佈的調查結果。人們對醫生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