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趙州橋的作文
篇一:趙州橋之行感想
觀趙州橋有感
2013年11月24日,我們石鐵大11級詹天佑班集體出行,參觀瞭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在李老師詳實的講解後,大傢懷著對趙州橋的無限憧憬和敬仰,完成瞭此次參觀遊覽活動。我的心情同樣激動,並在此次活動中收獲頗豐。
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為隋匠李春所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單孔跨度最大、保存完整的坦拱圓弧敞肩式石拱橋,被世界公認為“天下第一橋”。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小拱,這就使其比實肩拱顯得空秀靈麗,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
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瞭一千二百多年。 趙州橋的建造過程足以彰顯古代偉人的非凡才智,用現代的眼光看也是如此精妙,令人贊嘆不已,趙州橋無疑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趙州橋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瞭洨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裡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刷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裡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臺。建橋歷經1400年,橋基僅下沉瞭5厘米,說明這裡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瞭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0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制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瞭,隻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瞭,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