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守望600字作文
篇一:以守望為題的作文
以守望為題的作文 湖南師大附中1101班 李小雪 守望,這個詞念在口中,仿佛嚼破瞭一顆草藥果子,滿嘴苦澀卻又滿口清香。苦苦地守,切切地望,歲月在這守與望中,似乎也被無限地拉長瞭。 正如草藥的香氣不是人人都喜歡,我也很少見到懂得守望的快樂的人。守望,意味著漫長的苦澀歲月,意味著無盡的付出與犧牲。環顧周遭,我見不到能靜心守望的現代人。守望,與塞林格那本《麥田的守望者》一起,縮到書店的某個角落,靜靜地攢灰去瞭。 代替守望的,是浮躁。若說守望的基點是永恒的心,那麼浮躁的行為的目的,便是短暫的利益。為瞭利益,寧靜的山村被推平成為高爾夫球場;為瞭利益,嬰兒奶粉中的“添加劑”日趨“多樣”;為瞭利益,“梁林故居”終被開發商夷平,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守望,也最終與那幢房屋一同轟然倒塌。 我以為從那時起,我見不到能靜心守望的現代人瞭。 然而,守望終是件甘苦自知的事。有多少人以“苦澀”為由拒絕它,也就有多少人體會到它的價值。 很多事情,懂得瞭,就不必提起。暑假裡借到瞭韓少功的散文集,讀完以後,想起他在書裡“提起”很多,對自然的守望,對鄉村的守望,對人性的守望,然而他最終不曾提到“守望”二字。至於與他朝夕相處的農民,可能不會深刻理解“守望”的含義,可他們仍是一群守望者,守望著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活。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心靈。守望中的心靈,充滿對未來的期盼與對本質的堅守,誰能說它不是最純凈、最美好的呢? 很多事情,做過瞭,就不必張揚。我是在看過“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後,才認識那些人的,然而,又迅速遺忘瞭他們的名字。留在我腦海中的,僅是他們的守望而已。那個為傢鄉孩子收書的女孩,那對在邊遠地區支教的夫婦,我已忘瞭他們是誰。隻知道,他們是一群守望者,是這個自以為是的浮躁社會最不可缺少的人。就像樓頂的人看不見房子的基石,許多追功逐利者看不見守望者的價值,而守望者,卻毫不在意,他們看見的,是這個社會燦爛的明天。而我也相信,這個社會終將因他們而變得更加
光明。 很多事情,體會瞭,就不必多說瞭。守望,苦澀與清香,我們甘苦自知。 教師點評 “苦澀與清香”,道出瞭守望的特質。文章由這個比喻而來,以再次點明這個特質收束全文,通篇凸顯這個特質,在構章謀篇上高出一籌。面對這個浮躁而功利的社會,這種最原始最本真的守望,堅守的是人性的真諦,這個認識也是高出一般的。“不必提起”“不必張揚”“不必多說”,既是那群默默守望者的特征,也起到瞭結構文章的作用,可謂匠心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