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導遊詞,生
篇一:狼山導遊詞
狼山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傢好,狼山位於南通城南區7公裡的長江邊,在沿長江岸線弧形排列的五座山中,居中,且最有名氣。狼山這名來源於山體的形狀。相傳,古時荒涼的狼山上有一條成精的白狼,它占山為王,殘害百姓。一天,有位遠道而來的行腳僧人來到山上,他就是法力無邊的大聖菩薩。他對白狼說:“老納連日趕路走累瞭,想在這裡歇息,可否借我一席之地略坐片刻?”老狼說:“你要借多大的地方?”和尚說:“不大,隻要能放下我的袈裟就足夠瞭。”老狼聽瞭哈哈大笑:“哦!我狼山這麼大,還在乎你巴掌大的地方嗎?”和尚當即脫下袈裟,迎風一抖,隻見紅光一片,猶如滿天彩雲,把整個狼山都給遮住瞭。老狼精情知不妙,連連求饒,哀告道:“菩薩饒命,我把山讓給你,隻有一個請求,我在這山上住過多年,能不能把這座山就叫狼山呢?”大聖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便點頭答應。從此就有瞭狼山的名號。事實上,狼山的山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在史籍記載上,守衛狼山的官員被稱作“狼山鎮遏使”。宋代淳化年間,州牧州官)楊鈞以為“狼”字不雅,又因狼山北麓山石呈紫紅色,奏準皇帝將狼山改稱紫瑯瑯為美玉之石)山。但千百年來,因“狼”字通俗易懂,又十分形象,所以老百姓一直沿襲狼山的稱呼;而“紫瑯”這個雅稱,隻有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運用。那位改名的州官大人實在是白費瞭一番心思。
[護潮臺] 現在我們來到廣教寺的山門前。這裡舊稱護潮臺。400多年前,我們眼前的這片大地還是一派茫茫江水,為瞭防止潮水的侵襲,人們用石塊築起召坎,擋潮護坡。護潮臺在古代又是官長檢閱水兵的地方。 [金剛門] 狼山的山門稱金剛門或金剛殿,又稱“大觀亭”。宋高宗趙構曾題寫過一塊“水天一色”匾,掛於山門前。由此,我們多少可以瞭解到狼山滄海桑田的變化。古代,狼五山是長江入海口的幾處小島。人們來到這裡朝山進香,就像現在人去普陀一樣,要乘船擺渡。所以那時狼山上的廟宇也不叫“廣教寺”,而叫“慈航院”。一直到五代大寶年間,才改名廣教禪寺。 北宋咸平、天聖年間約1001~1031年)狼山才完全脫離江水與陸地銜接,而東南的軍山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間,才最後登陸。 各位朋友:山門內兩邊的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