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告訴我作文
篇一:九年級語文魚我所欲也8
棗莊新華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傢、教育傢,是儒傢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並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的規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語,《魚我所欲也》即屬於這一類。孟子長於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隻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瞭兩種生死觀,贊揚瞭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瞭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