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保和殿導遊詞
篇一:(6)保和殿口試導遊詞
保和殿口試導遊詞
在導遊資格考試口試環節中,對於應試學員講解景點,並非要求導遊詞的文化性與藝術性必須達到一定深度,而是重點考查對景點相關知識的掌握是否正確與全面,表述是否清晰與生動。因此作為一名應試學員,在組織一篇口試導遊詞時,就應當尋找出一些規律,運用一定技巧,使導遊詞便於記憶,便於表達。其實每個景點的講解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遵循它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拿大傢認為很難講解的故宮來舉例,不論是哪一片區域的哪(本文來自:www.bdFqY.cOM 千 葉帆文 摘:故宮保和殿導遊詞)一座殿宇,都可以按照“歷史沿革→名稱涵義→主要用途→建築規制→周圍建築→殿外陳設→殿內文物→重要事件”這個規律來組織導遊詞,若有些項目沒有具體內容則跳過。這樣不僅便於記憶,思路不亂,不會漏掉關鍵內容,而且講解起來有順序、有層次,也使考官容易把握分數。下面是一篇故宮保和殿的導遊詞,就是運用這個規律來組織的。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殿宇——保和殿。保和殿位於“土”字形須彌座的最北端,明永樂年間初建時叫謹身殿,嘉靖年間改名建極殿,清順治年間才改稱為保和殿。以上為歷史沿革)
“保和”二字與“太和”二字都出典於《周易·乾·彖辭傳》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這句話,“保和”就是人君應該保持天人和諧,維護萬物平衡。以上為名稱涵義)
清代保和殿有兩個用途,首先是國宴廳,每逢除夕,皇帝要在保和殿內宴請外藩王公。嘉慶二年舉行的除夕宴上,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寶座上,與1300多人共慶,這次酒宴共耗費白銀50多萬兩,足見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此外,公主下嫁的宴請活動也在這裡舉行,參加賜宴的人有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額駙、額駙的父親、以及駙馬爺傢族中在朝廷做官的人員。保和殿的另一個用途就是場所,乾隆以後,科舉考試中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保和殿內舉行。清代科舉考試分成四級,首先需要通過縣試、府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