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受施者的尊嚴作文
篇一:慈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慈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大凡中國人,大都知道“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語出《禮記·檀弓》)。不是齊之人不想吃食物,他正餓得連路都走不穩瞭,而是他認為:如果他吃瞭黔敖一邊用勺子敲著大鍋、一邊又從嘴裡發出“嗟”的吆喝聲來施舍的飯食,那他就失掉瞭做人的尊嚴,他得到的將比他失去的更多。因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人的尊嚴高於生命。雖然黔敖可能是帶有一種讓人不舒適的居高臨下的施舍的姿態,但我們不可否認他有救助他人的一片好心,但為什麼他卻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呢?我們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我們在平時該如何幫助應該得到幫助的人呢?
我們一些人、一些單位、一些媒體,好像並沒有從這則典故中吸取教訓。君不見,某些人、某些單位,做瞭好事,尤其是幫助瞭社會的弱勢人員一方時,隻怕別人不知道,邀來領導,請來媒體,極力報道,竭盡宣傳,全然不顧臺上的那些被助者的內心感受,不顧及他們的尊嚴和臉面,而且還要讓他們說著感激的話,做出些感激的行為。一些受助者感覺自己像剝光瞭衣服似地站在大庭廣眾面前,他們恨不得當時有個地縫能讓其鉆進去。我們不否認一些人和單位是在真誠地幫助他人,真誠地獻出愛心,媒體是在真誠地贊揚這種行為並希望這種慈善行為蔚然成風,但這樣大張旗鼓宣傳的結果,不僅能夠顯示出領導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企業或個人對弱勢群體的無私奉獻,而且更能提高這些人和單位的知名度,甚至還可能名利雙收,因此何樂而不為呢?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也可能是大大瞭傷害瞭那些受助者的自尊心。不少窮苦孩子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已傢境貧寒,個別貧困大學生甚至寧願放棄接受捐贈和獎學金的機會,也要顧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避免他人的嘲笑和歧視。因為他們在公開接受瞭救助之後,即使偶爾穿瞭一件較好的衣服,或是偶爾吃瞭一頓較好的飯菜,就會招來一些人的異樣的目光或嘲諷的語言,使他們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創傷。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既幫助瞭我們所要幫助的人,又維護瞭受助人的尊嚴?旅美臺灣作傢劉墉的《課不能停》一文應該給我們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