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寬容與計較二者得兼
篇一:2016屆作文積累7
2016屆作文積累 主辦: 【命題設計】
某日,剛做完兼職踏上回程的大三學生王丹丹化名),搭乘公交車回傢。在車上,一名老太太將唯一的空位讓給瞭自己十六七歲的孫子,卻要求坐在一旁的王丹丹給其讓座。王丹丹沒有讓,老太太在一旁一直大聲抱怨年輕人沒教養,王丹丹對老人說:“你怎麼不讓你孫子讓座?”旁邊的幾個乘客也忍不住有瞭相同的建議,也有一些乘客勸王丹丹把座位讓給老人。而在整個過程中,老太太的孫子一直在低頭玩手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指導】
這是一則現實評論類材料,和2015年新課標卷1“女兒舉報父親在高速上接打手機”的作文是一種類型,取材於發生不久的曾引起人們熱議的真實事件。這類作文特別能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他們思想認識的深度和寫作成文的真實水平,這樣的作文需要用“心”來寫作,絕不是單單背一些范文就能奏效的。
從審題立意上來說,我們應理清什麼人,做瞭什麼事, 過程怎樣,結局怎樣,是非對錯怎樣。 材料出現瞭三個人:王丹丹,老太太,孫子。一件事,姑且稱之為“讓座風波”,故事沒有結局就戛然而止。而在這場“讓座風波”中沒有真正的贏傢,但它又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人性中的不良的一面。很顯然,老太太為老不尊,做法錯誤;女大學生王丹丹無可厚非,但也缺少更高的境界;孫子為人不齒,是真的沒有教養。
想準確立意,還需要從各個角度深挖現象背後的實質,事件背後的原因。
從老太太的角度:老太太一方面把僅有的空位讓給自己的孫子,一方面卻要求別人為自己讓座,這位老人的做法顯然是對“讓座”道德教育實行內外有別的“雙重標準”,即自己的孫子可以不給奶奶讓座,別人的孩子卻應該給自己讓座,否則就是“沒教養”。這一雙重標準來源於內外有別的感情親疏,來源於隻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