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作文,園丁與導遊
篇一:一篇“生”作文引熱議 教師是“園丁”還是“導遊”
“他們帶我們去參觀一個地方,或許,我看見樹,你看見鳥,他看見草地,每個人所發現,拍的景色都不一樣??我希望老師像導遊??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瞭隻會聽話的植物。”浙江寧波的一名六年級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寫下這樣一段話。
幾天的時間,這篇作文從普普通通到為廣大網友熟識、熱議,皆源於他的作文老師在新浪微博上發的一條微博:“今天是教師節,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分享一篇班上學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這一名為“六年級一班的班主任”的個人賬號,以圖片形式分享瞭她的學生的作文——《園丁和導遊》。
孩子對老師“導遊”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六年級孩子稚嫩的筆端寫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生之手,我們應該關註的是,這“一石激起千層浪”事件的背後是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的關心,(轉自:wWw.bdFqy.com 千 葉帆 文摘:生作文,園丁與導遊)對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面對網友們的眾說紛紜,老師是怎麼看的,教育專傢又作何解釋呢?
孩子對教師的期待
“拋開學生對詞語的定位準確與否,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對教師的需求。”北京市特級教師、史傢胡同教師萬平這樣說道。在她看來,“園丁”這個比喻並非隻是灌輸,更多的時候也是陪伴、播種、觀察、幫助、給予、呵護還有收獲。“導遊”確實能作為輔助者、引導者和幫助者,但是“導遊”的遊覽路線都是規劃好的,這種缺陷恰恰是這名學生沒有想到的地方。或許,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園丁”和“導遊”這些詞語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完整精確的認識,但是這卻折射出孩子們期待的好老師的形象:他們能給予孩子們更多愛的關懷和幫助,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在成長中給予孩子們溫暖的陪伴。萬平表示,孩子做出這樣的比喻隻是體現出他們的期待,而對於“園丁”或者“導遊”,我們沒必要上升到對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來解讀。無論我們稱呼老師為“園丁”還是“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