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散文讀書筆記
篇一:周國平的散文《靈魂隻能獨行》讀書筆記
死亡與精神之旅周國平的散文《靈魂隻能獨行》,封面是一幅簡潔至極的水墨畫,頗有“由之而來,向之歸去”的凜然風度,又有那種淡然之美,卻在內包含瞭太多豐富。如他所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大抵如此。我們作為有靈魂存在的生物,獨有一種偉大和悲壯盡在於內。靈魂的歸宿是天堂,但周國平是這樣解釋的:“天堂是人的仰望。仰望並不是一個處所,而是在路上。”這樣的句子背後是一顆顆強大無比的靈魂,一種強大的支撐的力量迫使我們不再絕望消極地面對死亡。我們化為無數塵埃在宇宙中孤獨地遙望著,直到世界的末瞭,那就是我們的歸宿,那是一種暖意。暖意的背後是一份更深的懷疑與思考,接著相信。於是死亡的路程感與歸屬感不必強求,死亡的安寧也成為一種信仰。信仰就是願意相信。人的精神狀態有兩種,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他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瞭。而從懵懂的絕望到現在的懷疑和相信的交織,這就是信仰之路。周國平這樣評價死亡,竟讓之成為一種信仰。於我而言,在享受周國平散文中的睿智和哲思中時,讀到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是真正的精神之旅,有考驗,也有福利,讓你不得不帶著一種對精神的信仰而欣賞或批判。進行一次精神之旅,對於歷史的解讀和對於現實的關註讓我進入一種錯覺:“好像自己生活的時代總是存在很(原文來自:wWW.bDFqy.com 千葉 帆文摘:周國平散文讀書筆記)多問題,世風日下。”或許是對個人的精神之旅太過悲觀,去讀那些或激昂或帶有各種情緒的雜文或散文,那種層層阻礙的感覺讓自己直達不瞭精神的最深處。再讀後,發現人類的精神旅程一直在向前,從未斷絕,隻是當自己被情緒或某種情結包裹後很難逃脫,很難客觀地看到真相。這樣便全釋然瞭,精神的關註點開始轉向獨善其身。有時讀到“守望者”一詞便覺得非常適用於這樣的人。“守望者”,恰是對能對事物懷有一份距離感的人的最高評價,他們能有精神之痛,會關註一舉一動,會為世事滄桑、社會變革而唏噓,但他們有對社會持完全批判態度的人們遠遠不及的一點:獨善其身。他們懂得精神之旅的最高境界不是苛責旁人變得有多美好,而是自己能否升華憐憫轉而直抵人生智慧之頂。除去情緒的枷鎖,不再看到過分的不公這是蛻變的升華,還是退化的單純?不得而知。不過對於心的境界,“豐富的單純”向來是蛻變瞭,它摒棄瞭精神上的重重束縛,隻要求律己,淡化瞭其他的渴望,我們本能的受一切心靈事物的指引而越發豐富起來。羅曼羅蘭如斯言之:“這裡無所謂精神的死亡和新生,因為它的光明從未消失,它隻是熄隱瞭又在別處重新閃耀瞭而已。”於是周國平的“靈魂”散文中兩個重大命題得以在另一學者筆下重現;精神的“死亡”永遠在路上,看似孤獨的精神隻要把控自我“方向”便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之泯滅。江蘇省薑堰中學16)班 卞郡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