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與變通作文議論文
篇一:堅守與變通
堅守與變通
山的智慧在於堅守,在於變中求的巍峨;水的智慧在於變通,在變化中求生存,遇石則分,遇曝則合;遇寒則冰,遇暖則融。我們應該像西伯利亞雪原上的白貂守護純白的皮毛般堅守自己高潔的品行,在山窮水盡時應學會變通,方能迎來柳暗花明。
堅守是一種執著,一種挺拔,一種柔韌。
“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這是輕松在嚴寒中的堅守;“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是鳳雛在高貴中的堅守;八年七汗而不見淺,十年九澇而不見深,這是大海在博大中的堅守。
時間總是在成長的足跡中漸行漸遠,歷史總是在過往的回憶中愈來愈清晰。我們會依稀看見汨羅江邊徘徊著一位失意者,他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他在“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中選擇瞭自投汨羅,他就是屈原。他堅守著一生的信念--不屈。令人永遠懷念。
潯陽柴桑的桃花源隱居著一位高潔的詩人。他本懷著“安天下,濟蒼生”的抱負,卻飽受官場的排擠,看透瞭仕途的庸俗與污濁。於是乎他決定重返田園,解印去職,飄然而去,他堅守的品行——高潔,使人心生景仰。
他們之所以能萬古流芳,不正是因為他們堅守著崇高的信念嗎?可是有時候一味的堅守是行不通的。正如《周易》中所說:“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說,當堅守成為無意義的偏執時,就應該放手瞭,此時放手才能變通,也才能變無意義為有價值。
漢武帝登基後,通知上一直沿襲前人之術,建樹不大,社會經濟一直 陷入“文景之治”後的低谷。一次,董仲舒和他談起瞭為政必須改革創新的問題,董氏認為“當變化而不變化,隨有大賢而不能善治也。”於是,漢武帝聽取瞭他的意見實行瞭新政,從而使漢朝迎來瞭半個世紀的繁榮。如果|“當變不變”,那麼必留後患。三國時街亭之戰,馬謖剛愎自用,不加變通地將《孫子兵法》上的“居高臨下。以一當十”搬到戰場上,結果被魏軍圍困於山上,斷瞭水源,最終不戰而敗。世上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既要像白貂一樣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