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讀後感800字作文
篇一:《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逍遙遊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於《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攝作用。而且《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遊對於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我就對於我對於逍遙遊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麼是逍遙遊?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遊就是運動活動,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裡的逍遙遊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遊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
關於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隻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隻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瞭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於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聖人無名”已經基本寫出瞭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後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的結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遊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瞭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後一次加上瞭“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傢所提倡的商代也這麼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遊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聖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