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讀後感作文
篇一: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我讀《逍遙遊》
許多人喜歡老莊之學,然後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它似乎派不上什麼用場。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多數時期思想上占統治的地位的都是積極入世的儒傢思想。因為相較而下,老莊之學更消極,鼓勵人出世。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生活中,讀一讀《逍遙遊》,或許能得到心靈的寧靜。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鵬鳥展翅高飛憑借瞭六月的大風。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動蕩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因為天空高曠遼遠看不到盡頭罷瞭。他們都不是自己的本領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嗎?不自由。“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兩隻小動物又懂什麼。它們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瞭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
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小於大的分別就在這裡。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麼呢?因此說,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聖人不求聲名。莊子在全文最後給出瞭真正逍遙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遊離於社會之外,飄蕩於山野之間,不問功名利祿,不為兩鬥米折腰,這才是隱。然古人曾說,“小隱隱與野,中隱隱與市,大隱隱與朝。”並不是想要隱,想要逍遙,脫離社會就可以的。隻有順應天地萬物之性,分清自身與物外的分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屬,便可得到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