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中學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馬克思
我眼中的馬克思
X X X 我眼中的馬克思是一位命運多舛的思想傢,並且他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困境道路的。馬克思1818年公歷5月5日生於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裡爾城一個普通的律師傢庭。作為地位最低的猶太人,他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用盡畢生的心血寫成流傳萬古的驚天詩篇。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裡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對於我們來說,馬克思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熟悉於少年時代便耳熟明祥他的共產主義,陌生在他的品格人性和生平細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觀點,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馬克思不隻有單調的隻有冰冷的邏輯,他是多姿的,他是彩色的。他是熱烈的紅色,浪漫的紫色,純潔的綠色,暗調的灰色。
馬克思沒有上過,他的功課完全是在傢裡完成的,老師就是他博學多聞的父親。父親除瞭教他學德語、算術、圖畫等課程外,還常帶他去實地參觀本城的文化古跡,給他講歷史故事、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最新的科學發明。馬克思聚精會神地聽講,常常提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日積月累,童年時代的馬克思知識水平已遠遠超過許多同齡的孩子。他傢的近鄰、父親的朋友威斯特華倫,是一位有民主思想的政府官員.非常喜歡馬克思,常給孩子們講希臘神話故事,背誦莎士比亞的劇本。他的女兒燕妮、兒子埃德加爾同馬克思結成瞭好朋友。馬克思的童年生活是在緊張和愉快的學習中度過的。
少年的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從復雜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抽出其本質特征的思維過程,便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什麼叫‘具體”什麼叫‘抽象’?” 媽媽說:“‘具體’就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 馬克思心領神會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寫瞭:“今天早上我起來,看見我具體的媽媽,在燒具體的早飯。我打開具體的窗戶,深深地呼吸瞭一口抽象的新鮮空氣??” 這樣,馬克思長大後便發明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貢獻巨多,他一生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就是:為人類大多數人的幸福工作。馬克思在17歲時就確立瞭這一信念。在資本主義橫行的19世紀,他為工人的被壓迫而進行鬥爭、是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他所著做的《資本論》 、 《共產主義宣言》至今仍被眾人廣為傳閱。英國廣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圍內舉行過一次“千年思想傢”網上評選,大傢可能也都知道,馬克思最後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的今天,這個評選結果的確發人深思。羅曼羅蘭曾把人生比喻成那浩浩蕩蕩奔流著的大江,人內心世界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一開始往往如那江心島嶼在晨霧和陽光中時隱時現。馬克思於後世人的影響就像後來穿破最後霧霾普照大地的陽光,且不說是非功過,至少,它帶給人是不曾看到的新的希望。這希望,如紅色的波濤熱烈、洶湧的沖擊時代的思想。有人曾經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你對馬克思主義是信仰還是反對?----我的回答是:不信仰,也不反對!